食療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信報中醫專欄2016-9-15 跟師趣聞軼事 林小珊博士

跟師趣聞軼事  林小珊博士
    適逢九月開學,看著莘莘學子朝氣勃勃的上學去,勾起筆者往昔跟師侍診那快樂又難忘的美好回憶。中醫是傳統古老的經驗醫學,師帶徒的經驗傳承,有薪火相傳的使命和任務,亦是中醫獨有的特色。學中醫本身需要一定悟性,「師父帶入門」有著打通任督二脈的「開竅」作用。
    筆者畢業後曾留校工作5年,跟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名老中醫抄方學醫,頗有郭靖擁有七個精通不同武藝的師父,或是與少林、武當、峨眉、華山、崆峒、崑崙和青城各派群雄並處之感,對於初出茅廬的筆者,宛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大開眼界。
    咱們中醫的跟師模式亦挺像武俠小說中的拜師學藝般,師父除了教曉徒弟一身好「武功」之外,待人接物、醫德內涵、文化修養和天文地理等亦兼容並包,一應俱授。
    《內經》就提到高明的醫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因此,混在老師身邊短短數年間,筆者無所不用其極,頻頻向老師們施展「吸星大法」。
    當然,這個世界是沒有不勞而獲的。「玉不琢不成器」,要學得上乘武功,必先痛下苦功。筆者的碩士指導老師精通古文,擅長以古代經典針法治療中風和腦部損傷等疑難雜症的病人,效如浮鼓。當年老師要求筆者背誦艱澀難懂的古文歌訣至朗朗上口,每星期要看完一本醫書,處方思路清晰條理,下針手勢瀟灑漂亮,對待患者視病猶親,做不好的話,訓斥呵責、冷嘲熱諷絕對是少不了。

    《朱子治家格言》、《童心说藥性賦標幽賦到現在筆者恐怕於夢中也能倒背如流。呈交給老師過目的論文草稿被批改得體無完膚,文筆措辭被譏諷像小學生。筆者那些年的手掌和腦袋不知道被打了多少遍,偶爾一星期哭個一兩遍乃平常事。
        後來筆者有機會被邀到兒童醫院會診與西醫等專家共同治療腦癱的小朋友,而筆者的碩士論文則以優異成績通過畢業,方知當日老師的嚴厲鞭策和叮嚀教誨用心良苦,非常感謝和感恩。驀然回首,甘之如飴,但當筆者苦盡甘來,那人功成身退,卻不在「燈火闌珊處」了。
    回憶美好,但緬懷過去無益,人應活在當下,展望將來。「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想要術精岐黃,青出於藍勝於藍,還須自我多加努力鑽研。所謂「師父帶入門,修行在個人」。新的學年,共勉之。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