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信報中醫專欄 盡在不言中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信報中醫專欄 盡在不言中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盡在不言中 林小珊博士
筆者自幼就很喜歡觀察思考,喜歡看偵探推理小說,喜歡探究神秘古怪事物,而恰恰中醫診斷疾病的思維過程就像查案,從病人陳述不舒服的症狀,到醫師通過望、聞、問、切自己發現的體征等證據綜合起來,在這些蛛絲馬跡中尋找結案陳詞的依據。因此經過中醫系統專業的培養熏陶和經驗心得累積,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個習慣:很喜歡隨時隨地「望人」。
然而,此「望」非彼「望」也,我眼中所看到的,不是城中的帥哥美女,而是眾生的神、色、形、態。所謂「有諸於內,必形於外」,中醫的望診,精髓在於見微知著,醫師通過觀察病人外在表露出來的精神、色澤、形體和姿態,那人的大概底子和體質基本一目了然,心裡有數。因此,難經裡面說到:「望而知之謂之神」。
中醫望診的神乎其技,運用得當,名不虛傳。醫聖張仲景碰到了在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一「望」,就發現王粲身懷隱疾,20年後將一命嗚呼,於是好言相勸,勸誡他要及早治療,否則到了40歲,眉毛脫落半年後即與世長辭。雙十年華,正值盛年又身體健康的王粲好端端的被詛咒預告「死神來了」,當然心裡不爽,毫不把咱們醫聖的金石良言放在心上。過了幾天,張仲景再碰到王粲,王粲訛稱已經吃藥,他又是一「望」,知道王粲說謊,苦口婆心告誡他,可惜王粲忠言逆耳,20年後如言命赴黃泉。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當病人進入醫師眼中的一剎那,「望診MODE」已經啟動,並非等你坐定定,伸隻手出來比醫師把脈,那時候醫師才慢條斯理地開動。醫師觀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神態和姿勢,如病人面色蒼白無華,走路有氣無力,氣血虧虛的體質大概走不了;面黑晦暗又有瘀斑的話,身體裡面應該有血瘀吧;面上長滿殷紅如血、碩果累累的青春痘,肺熱內熾多數有。再看看虎背熊腰,彎腰寒背,肚滿腸肥,陽氣虧虛,寒濕內盛的濕重體質大半是。
各位看倌有沒有發現,雖然從病人身上「望」得到很多「達文西密碼」,但筆者卻不是說得十分肯定,言之凿凿的樣子?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因此,中醫望、聞、問、切必須四診合參,「神、聖、工、巧」,缺一不可。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