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知心方藥 2017-4-13 林小珊博士

知心方藥 2017-4-13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知心方藥 林小珊博士
人參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家去過西藏旅遊嗎?西藏景色壯麗遼闊,神秘迷人,氣勢和意境非筆墨所能形容,只有親身去過的人才能領略箇中情懷和滋味。同樣地,高山症亦是當地特產之一,筆者本人“有幸“體會過那種痛不欲生的頭痛欲裂、胸悶氣喘、心跳嘔吐的經歷。這種類似頻臨死亡邊緣的恐懼感,恰恰如一些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所苦。
筆者最深刻印象的“心病”患者,是在香港大學與沈劍剛教授共同出診碰到的心臟衰竭患者梅小姐,她正在等待換心的漫漫長路上。她每次來求診的時候,必定是掛號在當天門診的最後一位病人。大家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因為她由家裡出發到達診所所花的時間,是普通人的三倍。心臟衰弱的緣故,每一次跳動氧氣不足以供應全身的器官組織使用,因此每走幾步路即氣喘如牛,必須停下來稍事歇息,再繼續行程。初診時見她面色紫暗,面如死灰,如果硬要形容的話,說她面容像一具活僵尸也不為過。那時候與沈老師一起診治各式各樣的心腦血管疾病病人,閒餘時跟他說說女兒家心事,或一些淘氣鬼主意,日子過得逍遙充實。
治心之道,既“用參”又“用心”。“用參”者,是根據患者的情況用上不同的參類藥,比如說黨參、太子參、紅參、玄參或丹參等等。“用心”者,即對患者抱有同理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解開心結。
根據老師傳授的經驗和自己終結的心得,中醫治療香港患者的“心病”簡單而言,用較生動有趣的說法來傳釋,思路主要兵分兩路為“補心”和“動心”。所謂補心,並非見到病人“心血少”,就一味味大劑的補氣補血的中藥諸如黃芪、黨參、當歸等堆砌上藥方予病人服用即可,當中還講究到底是心氣、心血、心陰還是心陽哪方面的虧虛。而動心,即活血行血是也,而阻塞心血流動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仔細分為痰、瘀、寒濕等等。
有人會好奇問道:“那麼什麼時候需要補心或動心?”現實中“心病”患者不會跟著教課書上的証型來生病,一般多見虛實夾雜,補心之餘,同時活血化瘀。就以心臟衰竭的梅小姐個案為例子,求診時面色青紫晦暗、胸悶氣喘、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結代,沉遲無力,致病的機理乃胸陽不振,心脈痹阻而成,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化裁。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