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信報中醫專欄 盡在不言中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信報中醫專欄 盡在不言中  2017-1-19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盡在不言中 林小珊博士
筆者自幼就很喜歡觀察思考,喜歡看偵探推理小說,喜歡探究神秘古怪事物,而恰恰中醫診斷疾病的思維過程就像查案,從病人陳述不舒服的症狀,到醫師通過望、聞、問、切自己發現的體征等證據綜合起來,在這些蛛絲馬跡中尋找結案陳詞的依據。因此經過中醫系統專業的培養熏陶和經驗心得累積,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個習慣:很喜歡隨時隨地「望人」。
然而,此「望」非彼「望」也,我眼中所看到的,不是城中的帥哥美女,而是眾生的神、色、形、態。所謂「有諸於內,必形於外」,中醫的望診,精髓在於見微知著,醫師通過觀察病人外在表露出來的精神、色澤、形體和姿態,那人的大概底子和體質基本一目了然,心裡有數。因此,難經裡面說到:「望而知之謂之神」。
中醫望診的神乎其技,運用得當,名不虛傳。醫聖張仲景碰到了在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一「望」,就發現王粲身懷隱疾,20年後將一命嗚呼,於是好言相勸,勸誡他要及早治療,否則到了40歲,眉毛脫落半年後即與世長辭。雙十年華,正值盛年又身體健康的王粲好端端的被詛咒預告「死神來了」,當然心裡不爽,毫不把咱們醫聖的金石良言放在心上。過了幾天,張仲景再碰到王粲,王粲訛稱已經吃藥,他又是一「望」,知道王粲說謊,苦口婆心告誡他,可惜王粲忠言逆耳,20年後如言命赴黃泉。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當病人進入醫師眼中的一剎那,「望診MODE」已經啟動,並非等你坐定定,伸隻手出來比醫師把脈,那時候醫師才慢條斯理地開動。醫師觀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神態和姿勢,如病人面色蒼白無華,走路有氣無力,氣血虧虛的體質大概走不了;面黑晦暗又有瘀斑的話,身體裡面應該有血瘀吧;面上長滿殷紅如血、碩果累累的青春痘,肺熱內熾多數有。再看看虎背熊腰,彎腰寒背,肚滿腸肥,陽氣虧虛,寒濕內盛的濕重體質大半是。
各位看倌有沒有發現,雖然從病人身上「望」得到很多「達文西密碼」,但筆者卻不是說得十分肯定,言之凿凿的樣子?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因此,中醫望、聞、問、切必須四診合參,「神、聖、工、巧」,缺一不可。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信報中醫專欄 你會梳頭嗎?2017-1-5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你會梳頭嗎?  林小珊博士


         踏入新的一年,送舊迎新,大家都紛紛定下新的目標和計劃,從頭開始。說到從「頭」開始,不知道大家會梳頭嗎?真的懂得梳頭的學問和智慧?
         所謂梳頭,梳的不止是頭髪,還有頭部的穴位。人的頭部有百多個穴位,是人體十二經絡陽經的匯聚處,為陽之會,而其中一個有代表性的穴位叫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心,「百會百會」,即百脈交會於此,猶記得以前讀書上課時身旁的同學學了這個穴位後,打趣說考試時要在頭頂安裝一根天線,即針一針百會穴,好讓自己頭腦靈活而運籌帷幄,過五關斬六將。結果考試當天,那同學真的有這麼做,還自豪的說感覺很醒神,對自己考取好成績信心十足呢。
         筆者在臨床上也很喜歡針刺百會穴,每每碰到頭痛、失眠、健忘、中風、耳鳴耳聾、鼻敏感、夜寐不安和神經緊張的病人,都必針此穴,皆因它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平肝風和升清陽氣作用。當病人針灸「得氣」時,能夠在百會穴體會到一種「飽滿升提」感,讓人有精神爽利、如沐春風的滋味。
         所以說如果平常能夠通過梳頭適當刺激頭部穴位,有助疏通全身經絡氣血和調整陰陽,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故此《焦氏類林》中說:「冬至夜子時,梳頭一千二百次,以贊陽氣,經歲五臟流通,名為『神仙洗頭法』。」;《聖濟總錄·神仙導引》說:「梳欲得多,多則去風,血液不滯,髮根常堅。」

         蘇東波就曾受脫髮困擾,後經名醫指點堅持早晚梳頭:「梳頭百餘下,散髪臥,熟至天明」,不久脫髮痊愈可見正確梳頭能生髪、烏髮、健髪和防止脫髮。那麼應如何梳頭才好呢?我們梳頭要注意「梳」而不漏、雨露均霑:梳齒要緊貼頭皮,從額到頸、前後左右和順梳逆梳都要面面俱到,尤其頭頂百會穴、額頭髮際線、頭部兩側和後腦需要特別關注呵護。手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雙目微閉,心無雜念,專心一志、聚精會神地梳理。

         如果梳頭期間,感到頭部某個地方特別的酸麻脹痛,那可能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或不足所致,咱們中醫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或「不榮則痛」,那便要仔細梳理按摩該處頭部穴位,疏通局部經絡氣血,平常容易偏頭痛、高血壓頭痛、三叉神經痛、神經緊張和失眠等的人可以多梳梳頭。
                  新的一年,祝願大家鴻運當頭!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信報中醫專欄 路遙知馬力2016-12-22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路遙知馬力  林小珊博士

         2016年快要結束,大家都陶醉在一片濃厚的節日氣氛中。筆者對於節慶並沒有特別感觸,甚少大肆慶祝。原因並非筆者古板,比起一瞬間的快樂,我更在乎的是於平常生活中是否過得稱心惬意,能否一步一腳印,循序漸進的慢慢向著自己當初定下的目標和方向前進,如熬藥般小火慢燉,一點一滴的累積,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滋有味。
         這種“平凡中見精彩”,說穿了竅門心機就在“貴在堅持”。這道理不僅適用於生活、工作和待人接物,更適用于對身體健康的管理和營運。在臨床診証治病的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會碰到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病人,如李小姐問道:“林醫師,我的哮喘幾時可以好呀?” 針對以上的問題,各位看官可能覺得李小姐問的問題平常不過,也認為作為一個醫者應該回答和負責的吧。
    那麼,我們像電影Playback橋段一樣,回顧一下前面的劇情吧:每逢入冬必發哮喘的李小姐,平素喜歡熬夜和吃冰飲冷,來筆者這裡剛開始接受治療的頭1個月,她乖乖的吃藥針灸,可惜每當哮喘症狀好轉得七七八八的時候,李小姐就會鬆懈,不按時覆診,把我吩咐的醫囑統統拋之腦後,哮喘逢遇天氣寒冷、勞累即發。
    筆者循循善誘的勸導她,解釋中醫治療哮喘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它們分別以邪實和正虛為主,她在急性發作期間的咳喘哮鳴等症狀雖然經治療後沒有了,緩解期期間的哮喘症狀雖然不明顯,看似如健康的正常人,但肺、脾、腎三臟的固本培元卻不能忽視,正如《景嶽全書·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哮喘的發病潛在因素宿根為痰,而痰之生成在於肺、脾和腎三臟失調所致。
    所以中醫治病著重治病求本,身體健康猶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必須一磚一瓦由低疊起,這樣才能穩固,切忌虎頭蛇尾、半途而廢而功虧一簣,因此切勿看輕平時所謂的“調理”養生,健康的功夫和學問都在這裡。所以說事情都是厚積薄發,平凡中堅持,路遙知馬力。
    最後,今年自7月開始有幸與正在看本文的信報編輯和讀者,通過文字彼此交流溝通,很是感恩,此機會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新開始,明年再與大家一起upgrade健康!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信報中醫專欄 三九天 泡泡腳2016-12-8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三九天  泡泡腳  林小珊博士


    踏入12月,三九天灸治療又準備開鑼啦。天灸療法12次,夏天時候做的稱「三伏」天灸,冬天則叫「三九」天灸。

    今次故事主人翁陳小姐是林黛玉轉世,容易傷春悲秋、鬱鬱寡歡,有鼻敏感和子宮肌瘤病史,平時手腳冰冷、痛經、胃口不好、怕凍和容易感冒等,她在盛夏完成了三伏天灸治療,加上這半年比心機服用中藥和針灸治療,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她也聽從我的建議,準備於寒冬再接再厲,接受三九天灸治療。閒談間,她問道:「林醫師,我一向手腳冰冷,雖然現在已經好了很多,但一到冬天我的手腳凍得好緊要,尤其夜晚臨訓前唔沖個熱水涼就凍到訓唔到,係做三九天灸期間,仲有無咩可以再做,加強天灸的療效?」

    相信這個除了是陳小姐的心聲以外,也是大家有興趣知道的養生事情。加強身體陽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適合她又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泡泡腳。

    腳部是經絡的起止匯聚處,為足三陰經(脾、肝、腎)的起點,又是足三陽經(胃、膽、膀胱)的終點,從而溝通聯繫五臟六腑。有句話「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泡泡腳,對人體有莫大益處,關鍵點在於如何泡。在三九期間,如果想要溫陽補腎的功效,可以在泡腳時順便按揉一下涌泉穴。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源,位於足底,足少陰脈氣由此而上,如泉水涌出,因而得名。
       
    涌泉穴位置很好找,《針灸甲乙經》說:「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即是把腳趾卷起來,在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中。晚上在熱水中加入薑、鹽和醋泡腳時,先用手掌搓腳心100下至發熱,再用大拇指指腹點按點揉雙足涌泉穴各約3分鐘,以感覺酸痛為度,泡腳至後背或額頭微微汗出即可,這樣就能潛藏陽氣,積蓄陰精,為補腎良方,尤其適合老人家。

   泡腳足療還可以預防或緩解頭痛、感冒、失眠、風濕病、糖尿病等病症。筆者很喜歡建議病人加入艾葉泡腳:艾葉加薑,可用於風寒感冒、鼻敏感、哮喘和關節痛等;艾葉加鹽,適用於牙痛、喉嚨痛和心煩氣躁等;艾葉加紅花,則可改善靜脈曲張等。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老根先枯,人老腳先衰」,三九天灸期間,大家可以多泡泡腳,追加陽氣。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信報中醫專欄 薑2016-11-24 林小珊博士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 歡迎查閱👯

        林小珊博士



    跟隨筆者多年有病治病,無病調理的老病人都知道我開方的一個習慣:如果病情合適,服用我的處方必然要求他們自行加入生薑進去熬藥。別少看這一味平凡普通不過的食物藥材,它在藥方中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非隨心所欲、順手拈來。舉例來說,生薑身處當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擔當引經藥的角色,即藥引,負責引導軍隊直搗黃龍的先鋒部隊。
    香港人一般生活緊張,食無定時,喜歡大魚大肉、辛辣煎炸,脾胃比較虛弱,藥湯中稍加生薑數片作藥引,有調和中州,固護脾胃的深意,防止諸藥苦寒,敗壞胃口,又或者加強它藥溫暖中焦之力,這好比帶領士兵進入城門後,才能進一步談談調兵遣將的計劃和策略,而有所發揮。所以用藥貴精不貴多,在於能否運籌帷幄,故 《醫學階梯》說:「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醫學讀書記》則雲:「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生薑除了是筆者手下的神兵利器,亦是家居常備調味佐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說道:“姜,辛而不勞,可蔬,可和,可果,可藥。”民間老百姓就有“早吃三片薑,勝似喝參湯”、“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家備小薑,小病不慌”等的說法,在蘇東坡的《雜證》記載,錢塘淨慈寺的和尚,八十多歲,顏色如童子,問其故,“自言服生薑四十年,故不老云”。聽起來老生常談、不足為奇,卻恰恰是真知灼見、金石良言。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歸納起來有以下十大功效:一、發汗解表;二、散寒止痛;三、降逆止嘔;四、溫中止瀉;五、化痰止咳;六、祛濕開胃;七、散結導滯;八、解穢,去臭氣;九、殺蟲;十、解毒。具體如何匠心獨運地把生薑的某一特點重點發揮應用,則落實在生薑與其他中藥的配伍上,誠如諸葛亮配劉備與諸葛亮配周瑜,所擦出的火花均迥然不同。
   筆者有時根據病情,會以乾薑代替生薑。乾薑是肉質肥厚的老薑曬乾或烘乾而成。生薑發散表寒作用強,乾薑則溫裡驅寒較好。冒雨淋病,回家喝一碗生薑紅糖紫蘇葉茶預防感冒。平常胃口差、經常腹痛腹瀉,手腳冰冷的人則可以多喝乾薑紅棗水。女生的話,可以稍稍加點艾葉,有溫經暖宮作用,舒緩痛經的不適。
    很多事情,看似平平無奇,順理成章,實則默默耕耘,臥虎藏龍。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