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無胃口食野 2017-10-26 林小珊博士

無胃口食野 2017-10-26 林小珊博士

無胃口的圖片搜尋結果
林小珊醫師的【懸壺手記】中醫專欄隔周四刊登於信報,歡迎查閱👯
無胃口食野 林小珊博士
“民也食為天”,餓了能吃,困了能睡,是生而為人最正常不過的事也。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得天獨厚,食得訓得。筆者在臨床上望聞問切過程中,每每問及病人胃口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就有“無胃口食野”的困擾。
他們“無胃口食野”的形式層出不窮,有的是整天都沒有食慾,到了用餐時間也沒有想吃點東西的感覺;有些則是該吃飯的時間了,所以把眼前的食物嚥下去,維持身體一日所需,至於吃下去的是什麼,自己到底那頓飯想吃什麼,倒是隨隨便便,並不講究。
中醫看待這個“無胃口食野”,咱們一般歸納在脾胃不好,常見是脾虛濕盛型、脾陽虧虛型和胃陰不足型。這些患者,有些是先天脾胃本來就比較虛弱,從小就不愛吃飯,有偏食習慣,容易消化不良,然而,更多的人是在後天生活工作中不注意飲食,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食無定時,餐貧餐富,偏嗜某些食物,如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冰冷寒涼之品,或過甜過咸,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脾胃的正常受納、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除了無胃口食野這個症狀外,還可能出現形體消瘦或虛胖水腫、面色萎黃,精神疲憊,有氣無力,頭暈腳浮等症狀。所以說,日常生活小事不要看輕,掉以輕心,一些細微的壞習慣一旦形成了,所造成的結果和影響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彌補的。
脾虛濕盛型的患者除了上述一派脾氣虧虛的表現之外,還有濕重的表現。那麼,什麼是濕重的表現呢?大家可以想像在潮濕炎熱的夏天,人覺得鬱悶困頓,精神不振,身體手腳困重,大便溏爛等症狀,這些都是濕所造成的,分別只是由外濕或是內濕所造成。因為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身體水液不能如常四佈,灌溉全身,異常地堆積在不應該堆積的身體部位,如在四肢則表現手腳困重,如在頭部則見頭暈,在大腸則表現為大便溏爛。治療上要標本兼治,既健脾又要祛濕。茨實、茯苓、薏米和淮山等可以多服。
脾陽虧虛型的患者則除了在脾虛表現以外,兼有脾陽虛的症狀。所謂陽虛,就是陽氣不足,所以表現一派虛寒症狀。例如沒有胃口,吃幾啖以後就沒有食慾,手腳冰冷,說話陰聲細氣,腹痛腹瀉等等。因為缺了“一把火”,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減弱,生米很難煮成熟飯,所以比較容易見到腹瀉的表現。治療上強調溫運脾陽。乾薑、厚樸、神曲和花椒乃不錯的用藥。
至於胃陰不足的納差患者,則較容易看到乾燥和燥熱的症狀。比方說口乾舌燥,噯氣泛酸,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等,治療上需滋陰健脾。北沙參、麥冬、玉竹和淮山等為常用中藥。
具體証型和治療還是因人而異,而且沒有一個人的症狀和用藥會完全相同,即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和季節,所用處方亦不相同。在秋天瓜熟蒂落的豐收好時節,祝大家胃口常開!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